首页/ 行业资讯/ 无人机“黑飞”入法:低空经济法治化新时代

无人机“黑飞”入法:低空经济法治化新时代

作者:河北半空 2025-09-12 10:34:36 行业资讯

2025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将无人机“黑飞”行为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并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法律修订标志着中国低空安全管理进入法治化新阶段,为无人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制度根基。

一、法律利剑出鞘:“黑飞”入刑填补监管空白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首次将无人机违规飞行纳入治安处罚范畴,填补了长期以来的法律空白。根据修订条款,未实名登记、无证操控、擅自进入管制空域等行为均被明确定性为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将面临5-15日拘留、最高1万元罚款甚至刑事追责。例如,2025年5月,某游客在云南大理崇圣寺景区操控无人机穿越古塔券洞,虽未造成文物损坏,仍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行政拘留10日;2025年8月,成都世运会期间,警方查获26起“黑飞”案件,涉案人员分别因未实名登记、无视禁飞通告等行为受到处罚。

法律修订的紧迫性源于“黑飞”事件的指数级增长。据民航局统计,2024年全国无人机违规飞行事件达1.2万起,其中涉及军事禁区、机场周边的占比超60%。2013年北京郝某等人“黑飞”事件中,军方被迫出动两架战斗机待命及两架直升机拦截,导致国航11架次航班延误,直接经济损失超1.8万元。此类案例暴露出“黑飞”对航空安全、国家安全的双重威胁。

二、法律框架下的合规飞行指南

新法实施后,无人机操作者需严格遵循“实名登记-资质认证-空域申请”三步流程:

实名登记与设备标识

所有无人机必须通过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督服务平台完成实名注册,并粘贴唯一识别二维码。未登记飞行将面临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最高可罚2万元。例如,2025年7月,北京昌平区陈某某因未实名登记无人机被警方查获,设备被没收并处以罚款。

持证飞行与资质分级

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无人机需取得CAAC超视距驾驶员执照,轻型无人机在管制空域飞行也需通过理论考试。以农业植保为例,持证飞手可操作30公斤级载重无人机,日均作业面积达800亩,月收入超2万元;而无证者仅能操作微型无人机,日均收入不足500元。

空域申请与动态管理

微型无人机适飞空域为真高50米以下,轻型、小型无人机为120米以下,无需申请;但在管制空域飞行需提前1-3日提交申请。2025年秦皇岛市发布通告,7月1日至8月31日全市行政区域内禁止未经审批的“低慢小”航空器飞行,特殊需求须经空管部门批准。

三、技术赋能:电子围栏筑牢安全防线

法律执行离不开技术支撑。根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轻型和小型无人机必须安装电子围栏系统,当接近禁飞区域时,系统将自动触发警告、悬停或返航程序。例如,某景区通过部署无人机反制设备,成功拦截多起“黑飞”事件,避免了对游客安全的威胁。

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的协同效应显著。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明确要求,特定种类无人机必须强制安装电子围栏,违规者将面临行政处罚。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非法破解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行为将构成“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四、行业变革:从“野蛮生长”到“合规驱动”

法律严监管正在重塑低空经济生态。在农业领域,合规服务团队凭借超视距驾驶员资质,承接了河北魏县20万亩农田的无人机播种项目,日均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40倍;在应急救援领域,持证飞手团队利用热成像技术,在京津冀洪灾中48小时内定位被困群众237人,效率较传统搜救提升10倍。

职业门槛的重构催生新就业机遇。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8000亿元,无人机行业应用场景覆盖30余个领域,但持证飞手缺口仍超100万人。以电力巡检为例,超视距驾驶员年薪普遍达15万-25万元,是无证者收入的3倍。

五、未来展望:法治化引领低空经济“高飞”

新法实施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随着《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进入审议阶段,未来将进一步明确机场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防范处置能力,推动形成“法律+技术+产业”的协同治理体系。

在这场变革中,无人机操作者需将合规意识内化为职业本能。正如中国航空学会专家所言:“法律不是低空经济的枷锁,而是护航产业创新的压舱石。”当每一架无人机的起降都嵌入法治坐标,科技创新与公共安全终将在广袤空域达成动态平衡。

阅读:33
置顶推荐